更新日期:2020/7/15 上午 10:06:45
【骨骼保健】

骨質密度檢查結果怎麼看?飲食補充和運動這樣做,強化骨骼健康最有效

想知道自己的骨質狀況健不健康,可以透過骨質密度檢查來了解。現代人缺鈣情形嚴重,而正確的補鈣,可以幫助骨質密度維持正常數值,降低發生骨質密度過低等風險。
 
骨質密度T Score在「-1以上」屬於骨質密度正常值
 
一般來說,骨質密度 (Bone Mass Density 簡稱 BMD) 可以透過 X 射線技術測定骨質密度,再與骨密平均標準值做比較。通常,我們聽到的 T 值或 T 評分(T-Score)就是根據結果,與健康成年人的骨質密度比較所得出的比較值。若你的 T 評分在 「-1以上」屬於正常範圍,骨質密度越低則 T 值呈現負值越大, -1~ -2.5 為低骨質密度,而 -2.5 以上表示已經骨質密度低,須由醫生診斷治療。骨質密度越低,代表骨骼中的鈣流失、骨質變少,導致骨頭產生空隙,嚴重一點會讓身體難以支撐日常負荷。
 
因此成年人過 35 歲後建議每三年做一次骨質密度檢查,同時營養師也表示,持續不中斷地從飲食中補充鈣質、加強鈣質吸收,搭配適當運動與維持日照都能有效維持骨骼健康。
 
 
食物成分裡有它,幫助鈣吸收維持骨骼健康
 
提到補鈣,日常飲食也能輕鬆攝取!想讓鈣質有效吸收,兩個關鍵角色是維生素 D 與 維生素 K,維生素 D 可以使鈣質經過消化道時,吸收至血液中,維生素 K 則幫助鈣質從血液循環中進到骨頭裡。像是鮭魚、黑木耳、蛋類、香菇等豐富維生素 D 的食物,可有利於骨質生成,維持血鈣濃度;而堅果、海苔和深綠色蔬菜(像是花椰菜、芥蘭、韭菜等)則富含維生素 K,能幫助活化骨鈣蛋白,促進骨骼生成;至於乳製品的攝取則是方便性最高而且富含豐富鈣質的飲品,其中高鈣奶粉就是最簡單的一種攝取方式,由於含鈣量高,同時具維生素 D、小分子膠原蛋白和維生素 C,因此早餐後與睡前 3 小時各一杯,鈣質吸收效果好。補鈣的同時也要讓營養素均衡,才不會讓身體只是單一吸收許多鈣,卻沒有辦法在血液中形成骨頭,隨著這些營養素一起補鈣,更快吸收,幫助維持骨骼健康。
 
 
維持骨質密度,正確運動有訣竅
 
除了懂得「吃」,還要「動」得適切才能幫助維持骨質密度,降低鈣質流失,其重點不在強度,而是持續且「動」得得宜。國健署「骨質疏鬆症臨床治療指引」顯示,健走、慢跑都是有幫助於增強四肢的骨質密度,因慢跑健走的地面反作用力會促使骨細胞造骨。戶外運動的同時,如果能每天接受至少 20 分鐘的日照,也有助於體內維生素 D 生長,加強腸胃對鈣質的吸收。
 
除此之外,負重訓練及抗阻力運動也可以讓骨骼感到壓力,利於活躍骨骼生長因子,增加骨質密度,提升肌肉質量,加強骨骼的承受力。因此不妨在運動中加入啞鈴、槓鈴、彈力帶器械舉重等運動。負重之餘,也可以加入平衡感的練習,像是芭蕾蹲、深蹲以及啞鈴弓箭步等動作,不僅強化四肢活動力,也能同時增進身體平衡感,降低走路不穩、步伐碎小等情形。健骨運動是長期的累積,漸進式地進行,讓骨骼慢慢產生適應性才能維持效力。
 
想讓骨骼健康,食補和運動同等重要,持續不間斷方能有相輔相成的作用,減緩鈣質流失存好骨鈣,有健康的體能和骨骼,生活品質更合格。
大部分的台灣女性只攝取50% 每日所需的鈣質

Terms & Conditions | Privacy Policy© Copyright Fonterra 201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