更新日期:2020/9/1 下午 03:38:15
【骨骼保健】

第一次看骨質密度檢查報告就上手,教你如何看T Score和Z Score!

  隨著現在醫療越來越發達,高齡人口增加,大家也陸續注重起身體的健康,除了一般檢查以外,也會安排骨科門診諮詢醫生自己的骨骼健康狀況。骨細胞跟人體的其他細胞一樣,每天都在進行新陳代謝,修補傷害以及適應身體活動重塑調整,但這個過程其實是造骨細胞和破骨細胞之間的角力,如果其中的平衡被打破,則會造成病狀,雖然不會馬上導致死亡,但會增加許多受傷的風險。這其實是種漸進式且不可逆的變化,大多數人初期並不會感覺到異常,覺得只是老化帶來的後遺症,而到了後期時已經來不及處理,造成生活的不便。但其實只要透過安排骨質密度檢查 (bone mineral density),了解骨質密度狀況,便可以提前預防。
 
骨質密度檢查報告要看T評分還是Z評分? 判讀方式報你知
骨質密度的檢查其實有幾種方式,其中一種是透過雙能量 X 光吸收儀,它是利用 X 光來做檢測,輻射劑量就少,操作時間也短是目前大多採用的檢驗方式。但記得任一骨質密度檢查其實都不會百分之百準確,比較像是一種比較值,提供醫生預測判斷未來可能發生傷害的風險高低。說到這邊還是霧煞煞嗎?讓我們直接看以下兩個數據,或許聽過解釋之後,你就會明白為什麼只是參考值。
 
一、T 評分(T Score)
T 值是將檢查結果與三十歲左右的健康成年人進行比較,兩者之間的平均骨質密度則以標準差來表示,通常適合停經後婦女或五十歲以上男性,依照世界衛生組織將其中數值分級解讀如下:
正常骨質:骨密度標準差大於-1。
骨質缺乏:骨密度標準差介於-1及-2.5之間。
骨質疏鬆:骨密度標準差小於-2.5。
 
二、Z 評分(Z Score)
而Z值是將檢查結果與同齡人做比較得出的值,Z值通常適用於停經前女性或五十歲以下男性,其中解讀如下:
低於同齡預估值: 骨密度標準差等於或小於 -2.0
介於同齡預估值:骨密度標準差大於 -2.0
單看Z值可能會有點誤導,一般來說,醫生應該會根據 T 值判斷評估你的骨骼健康狀態,但同時藉由 Z 評分來判斷是否有其他潛在疾病影響骨骼健康。
 
如果骨質密度在正常骨質,仍然要繼續維持補鈣飲食及運動。如果骨質密度在缺乏或疏鬆的區間,除了諮詢醫師的建議,更要注重生活中鈣質的補充! 關於補鈣的飲食可以參考這篇文章 「10種補鈣、強健骨骼的食物」 了解怎麼吃最補鈣!
 
 
 
大部分的台灣女性只攝取50% 每日所需的鈣質

Terms & Conditions | Privacy Policy© Copyright Fonterra 2017